賽季前總結:
在經過夏聯和季前賽的洗禮后,楊瀚森在比賽中展現的內容已與選秀時有所不同,在面對不同類型的對手和強度不同的比賽時,楊瀚森也有著不一樣的表現。總體來說,楊瀚森仍然是一個以強調空間和策應能力的現代中鋒。
在夏聯的比賽中,楊瀚森有著不小的發揮空間,尤其是在組織策應方面,完全實現了從CBA的轉化,這也為他自己在個人進攻上提供了更好的機會,4場夏聯比賽,楊瀚森場均24.4分鐘,貢獻10.8分5.0板3.8助2.3帽,命中率45.7%。
但到了季前賽的比賽中,楊瀚森首先被掐掉的就是傳球,在面對更有經驗的防守者時,楊瀚森很難像夏聯那樣自如的組織進攻,這也限制了楊瀚森進攻端的靈活度和多樣性。相比于夏聯的弧頂和低位,季前賽的楊瀚森更多出現在了底角,需要依靠三分空間搶占先機,才能進一步展現自己在腳步和視野上的優勢。
但好在楊瀚森學習調整能力極強,在季前賽時間變少的情況下,仍然交出了和夏聯接近的數據,前3場季前賽,楊瀚森場均19.5分鐘,貢獻9.7分4.7板1.0助1.3帽,命中率45.8%。
而在體能、力量和積極性方面,楊瀚森有意識的在努力做到最好。從夏天的特訓到開拓者訓練營,楊瀚森的最大挑戰就是從CBA到NBA的跨度。而從當地媒體記者的反饋來看,楊瀚森并沒有明顯的不適應。雖然夏聯場均4.3犯規,季前賽場均5犯規,都說明楊瀚森時不時會與比賽脫節,但對于一個初登NBA賽場的20歲年輕人來說,倒也不算稀奇。從季前賽首戰面對勇士的高強度折返跑而崩盤,到對陣國王抓住機會以點帶面的爆發,再到對勇士二番戰迅速進入狀態從容應對,正體現了楊瀚森對待比賽的態度和適應速度。
隊內定位:
在羅威傷愈復出前,楊瀚森是開拓者絕對的第一替補中鋒。只要不是碰到無法派上大中鋒的局面,克林根和楊瀚森會瓜分五號位的時間。對于缺少組織者的貧攻開拓者,楊瀚森可以給球隊帶來戰術上的多樣性,一定程度分擔阿夫迪亞和霍勒迪的組織壓力,在亨德森傷缺的這段時間,組織屬性更顯稀缺,楊瀚森需要充分把握這一點。
除此之外,楊瀚森最大的優勢就是空間性,他不僅可以在弧頂組織進攻,還有一手三分球,這是克林根和羅威所不具備的能力,也是開拓者在五號位上唯一的差異化,這讓楊瀚森與克林根互補的同時,可以去解決一些克林根無法應對的問題,當然反之亦然。
機遇與挑戰:
兼具內線進攻、三分空間和組織策應的現代內線是聯盟新寵,30支球隊有29支球隊需要這樣的球員,正如前文所說,克林根和羅威都不具備這樣的能力,而且兩人功能性高度重合。如果球隊有需要,兩人無論怎么輪換都無法解決問題,最終可能只能硬著頭皮上五小。但楊瀚森的到來讓開拓者有了新的戰術手冊,這就是楊瀚森最大的機遇,擁有不可替代性。
但楊瀚森需要先做好傳統大中鋒的本職工作,占領球場兩端的籃下區域,才有資格去抓住這些機遇。如果無法完成中鋒應該去做的任務,球隊寧愿犧牲額外的功能性,去上五小或是傳統內線。尤其是在開拓者前場缺少高度和力量的時候,楊瀚森更需要承擔起保護籃下的責任,否則將失去發揮自身特點的機會。
對于楊瀚森來說,他跟每個NBA球員,每個職業運動員都一樣,永遠走在證明自己的道路上。從試訓到夏聯到季前賽,再到以后的常規賽,甚至季后賽,每一步都是一個臺階,都是一個新的環境,新的挑戰。
新賽季展望:
參考同類型球員和楊瀚森近期的情況,常規賽場均出戰20分鐘是較為合理的期望,這也符合楊瀚森現階段的體能儲備,以保證能匹配上比賽強度。楊瀚森大部分時間為替補中鋒,打雙塔的概率很小,偶爾可能有首發中鋒機會,具體還要看克林根和羅威的狀態。數據方面楊瀚森可以將延續夏聯和季前賽表現作為目標,8分4板2助+三項命中率45/33/75會是一個值得討論的標準。
作為參考,約基奇新秀賽季出戰80場,55場首發,場均21.7分鐘,可以得到10.0分7.0板2.4助,命中率51/33/81;申京新秀賽季出戰72場,13場首發,場均20.7分鐘,可以得到9.6分5.5板2.6助,命中率47/25/71;小薩新秀賽季出戰81場,66場首發,場均20.1分鐘,可以得到5.9分3.6板1.0助,命中率40/32/65。